适合高中生的新闻软件免费(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类解析)

wufei123 发布于 2023-11-21 阅读(487)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新闻名专栏圆桌研讨

主持人:有哪些新闻名专栏是您耳熟能详的?您觉得这些栏目对于媒体环境、对于社会生活,是否起到过重要作用?张根清:一些有特色的新闻名栏目是值得尊敬和总结的,这些栏目改变了很多社会现状,改变了很多新闻当事人的命运,甚至对一些重大社会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简单举几个例子:(1)焦点访谈这档评论节目曾经改变了太多的新闻走向,引发过无数次社会大讨论,《焦点访谈》坚持“用事实说话”,创下了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一个“奇迹”(2)新闻和报纸摘要这是央广一档传统节目,凡是听过广播的人,一定印象深刻。

此栏目是历史长、影响大、地位高,50年铸就了铂金品质(3)南京零距离很多人知道孟非,孟非最早主持过的王牌新闻节目就是《南京零距离》这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打造的一档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内容完全自采。

这个栏目开创了全国电视民生新闻之先河栏目主创人员提出的“民生新闻”理念在业内同行及观众心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全国各地电视台掀起了一场民生新闻热,各种民生新闻纷纷上马播出,很多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节目经济效益。

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民生节目也成为短视频生产的大户,比如最近影响力巨大的《1018黄金眼》就是新媒体中后期民生新闻节目的典范代表储兴华:新华社的“新华视点”栏目,开办已经20年,曾三次获评中国新闻奖名专栏。

2018年至今,“新华视点”针对洞庭湖私家湖泊、福建沿海豪华活人墓、长江船舶非法倾倒垃圾等事件的报道均获得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此栏目在原创舆论监督报道方面因权威、深度,有很大社会影响力近年来,此栏目致力推进媒体融合报道,播发了大量现场短视频报道。

李智勇:人民日报的“任仲平”评论、“钟声”国际评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联播”“中国之声”,相信不光是我,大多数老百姓都耳熟能详栏目好比超市里的货架一旦长期办下来,办出影响,办出品牌,就会形成固定的预期。

栏目降低了搜索成本,栏目积淀成品牌效应,栏目给具体的新闻资讯增加了传播意义上的权重姚泽金:地方专栏中,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作为名专栏中的后起之秀,对我们的媒体环境和社会生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这样的创新平台成为地方破解“执行难”的有效利器,是德法兼治的典型。

主持人:“栏目”概念脱胎于传统媒体,面对当今碎片化、全媒化浪潮,新闻栏目应如何回应?哪些变?哪些不变?李智勇:碎片化的时代,会带来大量的信息泡沫,受众需要路标,需要提示器,栏目就是信息路标栏目一般会在固定位置、固定时段以固定频率出现,这就形成了传播/接收的便利。

更关键的是,栏目一般都有自己的定位定位,包含着对象意识:让谁看,决定着用什么策略传播,也就影响着栏目的调性某种意义上说,在信息的苍茫大海上,栏目像一个灯塔,它的穿透力很强,可以聚焦,可以做垂直性新闻产品,在互动时代,可以形成读者群落。

变动不居的大海上,人们看到沉稳如磐的岛屿轮廓,会感觉到安全;为什么古希腊航海发达?因为爱琴海岛屿众多,人们看见远处的轮廓,心里能克服茫茫大海带来的恐惧越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越感觉自己陷入垃圾信息、无效信息的无物之阵,此时,给他确定性、给他稳定预期,恰恰是栏目所长。

一家媒体做出一条好新闻并不难,难的是稳健地以一定的频次做出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实现这个目标,不妨通过办好一个新闻栏目开始韩咏秋:所谓“变”即面对互联网发展的大格局,传播载体、渠道、手段和创作理念需要变媒体运营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要变。

所谓“不变”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工作志向,注重作品的新闻价值和传播实效不能变如重庆台都市频道的民生调解服务类节目,涵盖了90%以上的矛盾纠纷类型;从现场调解到演播室调解,又从调解委员会调解到巡回法庭调解;电视栏目与自主研发全国首款“互联网+人民调解”APP,实现大屏加小屏、线上与线下联动,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我们就是坚持了“变”与“不变”的媒体运营及融合发展的理念,才赢得了司法部年度全国优秀调解机构的殊荣重庆台电视栏目《拍案说法》,开播20年了如今,栏目融合互联网传播渠道,建立稳定关注度和浏览量的两微端口、头条号,使其保持较高热度和影响力。

同时积极策划推出新节目《给你说法》节目类型结合了真实案例故事讲述与演播室复盘话题延展以及智能法务机器人介入的全新理念和创作手法,赢得了稳定的收视率与关注度储兴华:想把一个栏目“立”起来,一是要真正做到“突发事件不失声,热点话题不失语”。

即使不是热点,也要努力挖掘平静水面下的那汩清泉,说出受众的“心中好”,射中那个“靶心”我们“新华调查”曾就中学生割双眼皮、隆鼻、削下巴现象,捕捉“低龄化审美焦虑”话题,最高采用达到758家二是行文风格要变。

现在纸媒普遍不景气,版面有限,我们觉得文章不一定非得三段论,1500字甚至1200字的篇幅能说清楚就很好三是提升新媒体意识,推动栏目转型“新华调查”作为一个创建近15年的传统栏目,现在从选题策划开始,我们就鼓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拍摄小视频;强化后方编辑制作和加工,努力为文字稿赋能,取得了较好效果。

张根清:无论广播还是电视,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不可能全程碎片化播出当我们站在新媒体领域看传统的广播电视“栏目”时,可能会认为不适合当代媒体发展,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几点:一、忽视了仍在电视广播前的传统受众,他们依然有“约会”节目的需求,依然需要成体系的节目播出。

二、忽略了电视、广播的传统媒体属性,广播、电视节目一对多、实时播出的节目属性,造成栏目化发展的今天,这是由传统媒体特性造成的,很难改变,也未必需要改变其实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尊重规律以广播节目为例,广播节目更偏向于车上媒体,开车的人将广播作为伴随媒体使用,具有服务属性、陪伴属性、交互属性,广播人在新媒体端开发的所有音频直播产品、点播产品、文图产品、视频产品,都相当于目前广播节目的增量,和现有听众收听状态不冲突。

所以,广播不能全部视频化,因为全部视频化并非自身优势,反而是劣势,而视频化后很容易因为语态不同,造成听感不佳,既没有抢到新受众,又损失了老受众所以,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所长,用新媒体的规律去做新媒体,用传统媒体的规律去做传统媒体。

姚泽金: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媒体提供了转型机会传统新闻栏目应该在新技术的支持下靠近新媒体,从而带动整个栏目的资源整合比如说可以充分利用当前流行的微博、微信和抖音等互动社交娱乐平台来构建起专门的用于获取新闻线索和传播新闻内容的“微平台”,提升新闻栏目品牌的竞争力。

坚持不变的应该是新闻栏目集中编采力量打造的高质量精品报道比如,这届获奖的新华社的《新华调查》栏目就是以高水准的调查类作品为主打胡智峰:今天,短视频主导的浮表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对传统的电视栏目、广播栏目、报纸栏目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这并不等于说传统新闻栏目的精神价值和深度在今天就失去了意义。

我觉着,越是碎片化时代,越需要通过新闻栏目为代表的专业新闻力量来凝练一些时代核心命题、提炼一些信息关键词,以此对喧嚣和浮躁的碎片化信息进行头条式的梳理和提升主持人:当今媒体运营,非常重视IP辨识度,好报道可见,好记者可辨,但如何体现栏目的存在感?名栏目的IP价值又应如何盘活?

姚泽金:新闻栏目所具备的位置稳定和时间连续的特征,是成为名专栏的基础条件如果一个新闻栏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为了某些任务的临时性“应景之作”,就连一个称职的新闻栏目都算不上,更没法竞争“新闻名专栏”《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对新闻名专栏的基本参评要求之一就是,“已连续刊播一年以上且年度内刊播不少于48周,每周刊播或更新不少于一次”。

新闻栏目打造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个性化塑造一个影响力大的专栏,也往往是在栏目定位、选题策划、新闻采写方面都有鲜明特色的专栏新闻栏目在打响品牌并取得一定成效后,必须考虑如何在维持品牌实力的基础上利用品牌效应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这次获奖的如杭州广播电视台的《我们圆桌会》、中国江西网的《法媒银》等已经不单是只具有品牌价值,而是各自成为了同类型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储兴华:栏目存在的意义还在于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记者编辑队伍新华社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记者奔走在城市乡村、机关社区、工矿企业。

我们要以栏目为依托,以选题为纽带,把广大记者凝聚在栏目的旗帜下,同欲同求,同苦同乐,持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李智勇:绿茵场上,大家为神奇的进球欢呼,为梅西、C罗等球星呐喊,那么,人们能否辨识尤文图斯、皇家马德里这样的球队呢?当然能!

记者是IP,栏目为什么不可以是IP?所谓栏目,就是内容的集群内容与内容之间当然有差别,但是,多样性汇聚在统一性的大旗之下,形成栏目的辨识度要想做到名栏目,有IP价值,离不开按照某一种定位,持续而稳健地生产产品。

一篇一篇地认真写,十年之后,小树成荫韩咏秋:目前有观点提炼出IP的三大基本属性:即内容性,IP是内容(但内容不一定是IP);独创性,只有独创性的内容才有“知识产权”;商业性,IP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没有商业价值的就不是IP)。

这些都对只有超越了传统的版权概念,成为一个可以链接多元商业模式的存在,IP这个概念才有了意义一些电视台和制作公司开始将深挖电视节目的IP价值作为新的增长点对IP开发变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深挖广告价值;二、发行成片版权;三、开发衍生节目;四、开发大电影;六、其它衍生产业链的开发。

就“栏目”而言,其IP所呈现出的独创或独特组合的内容,以及其所能延展的内容产业链条,构成了“栏目”存在的现实意义但其IP开发的逻辑链条,也许随着环境的变化也在产生一些改变比如:与栏目内容共生的,或者说栏目存在所依附的社会资源,针对这一领域(有可能是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我们应该转换媒体运营的方式,运用栏目的IP价值及品牌影响力,深度介入垂直落地式地进行利用开发,搭建市场指导下的服务或营销渠道。

这样的尝试如果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闭环,那么媒体转型就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张根清:好报道可见、好记者可辨,但如果让报道、记者单打独斗,往往就都难以持续,或者只是昙花一现,逐渐销声匿迹了我们看到了一些突出的好报道、好记者,但经常忽视了他们正来自于某个栏目,正是某个平台中的一员。

因为过去多年的平台培养,因为过去的单位支持,团队发力,培养出了我们看到的好报道、好记者栏目,依旧是产生优质新闻报道、培养优秀记者的最佳土壤当我们讨论好IP在栏目的存在感时,其实背后的潜在含义,自然还是新媒体当中的表现,作为栏目,打造自己的名主持、名记者、名板块,可以反哺节目,符合新媒体发展规律,和传统平台并不矛盾冲突。

主持人:当前我国新闻栏目生存发展现状中,是否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应如何应对?储兴华:当前我国新闻栏目的明显不足恐怕在于从业人员的“本领恐慌”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从传统媒体过来,要虚心借鉴自媒体、社交媒体传播的艺术和手段。

张根清: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新媒体思维不足、新媒体运营能力不足于是经常出现一些错误,比如:一、放弃传统媒体阵地,完全转向新媒体这本身未必是错误的,但如果不是具有新媒体思维、新媒体人员、新媒体机制的转换,就变成了一场自杀行动,最终新阵地没有响动,老阵地关门大吉。

二、艰难留守传统媒体阵地,完全忽视新媒体三、努力守住传统媒体,硬性靠近新媒体这种情况的栏目占绝大多数,节目依然在做,栏目依然在运行,分出了极少量人员投入新媒体中,把自身节目切碎,新媒体化推广但这种推广往往和营销团队是割裂的,没有匹配营销人员,或者营销团队不具有互联网思维,不知道如何在互联网中盈利。

结果就只是自身节目在新媒体中扩大了一定的影响力,从某些方面,免费给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内容主持人:今天,要担当一个新闻名栏目主持者(主编)应该身具哪些素质?青年编辑应当如何为此积累准备?李智勇:先说可选项,后说必选项。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做主笔式主编自己下场写一写,导演下场演一演这样,一是可以“打个样”,而是容易找准感觉,在跟作者交流时,容易表达清楚,作品也容易形成统一风格你本身是一个过得硬的作者,作者更能服你但是这个不必须。

必须的是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甚至,能不能用一个slogan来概括?比如当年的“东方时空”,我记得一句话,叫“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就是slogan有了它,爱看这种内容的观众就可以汇聚,不喜欢的自然走开,这就是筛选。

筛选出核心读者来,栏目才有粘度;对于生产者来说,知道哪些是非本专栏的内容、哪些是非本专栏风格的做法,就早早调整、剔除,使栏目的眉目清晰,不至于模模糊糊,毫无特点韩咏秋:在当下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大家都在强调“全”的概念。

现在新媒体公司以UGC\PGC\OGC对用户参与的业务板块进行划分,从中也能看出“全媒体”媒介或平台对参与者的业务区分走向那么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记者,是不是就只能用新闻出版总署发的记者证才能区分了所以媒体从业者的外延是不是就会变得很大了。

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栏目的从业者或管理运营者(产品经理人)就应该朝着这样的“全能”去认识岗位、提升素养、适应环境以前的“采、编、播”也许就变成了“拍、写、直播、跑资源、整合价值、设计商业模式、控制运营确保收益......”。

张根清:随着时代发展,知识的爆炸,新技术的诞生,对于新闻名栏目的负责人或者青年编辑来说,必备的素质都是在不断增加的,简单说,不外以下几条: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和技术发展有一定关系每一次的媒体变更,也都有技术的身影。

作为优秀的新闻制作人员,需要拥抱新媒体,也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制作技术,掌握新的制作方式方法,无论前期、后期,无论制作、播出,或是推广,如果不能跟随技术的发展,就会被社会淘汰,因为优秀者永远存在,不进步,就是后退。

如何做好伯乐,如何做好统筹,也是优秀的新闻制作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到底需要招聘什么人,设置什么岗位,怎么招聘,招来之后怎么用,怎么留得住优秀人才,怎么搭建好的舞台,是必须思考的未来管节目难,管人更难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

新闻名专栏《我们圆桌会》【作者体会】余新平 杭州文广集团总裁张 平 《我们圆桌会》制片人、主持人以“我们”为核心价值构建的城市“圆桌”2010年12月20日,电视谈话节目《我们圆桌会》正式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

这是国内首档以电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验性节目它以“我们的城市我们共同治理”的理念,塑造“我们共同体”价值观,探索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有效路径《我们圆桌会》的“我们”,是指城市中每一个成员集合成整体的“我们”,其内涵包括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和“党政界、知识界、媒体界、行业界”四界联动,以此带动城市各领域、各群体形成价值和利益共同体。

“圆桌”,体现平等协商,无论是市长还是部门领导,无论是老百姓还是专家,大家都是“我们”的一员,“我们”的人格是平等的,话语权是一样的“会”,努力构建一种围绕城市热点问题,各方参与协商的更加生活化的公共会议制度,打造城市的公共民主空中议政广场。

基于这样的定位和理念,《我们圆桌会》实现了“媒体一小步,社会民主治理一大步”9年来,紧紧围绕“我们”核心价值观,秉承平等、理性、建设宗旨,城市民生热点、市民关注焦点、政府工作重点,官员、学者、市民、媒体及行业企业和话题利益相关者等各界人士围圆而坐,通过充分沟通交流协商,探求最大的共识和公约数。

9年来,1072期节目,800多个话题讨论,2000多名次的政府官员、1000多名次的专家学者、5000多名次的热心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评论员、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等万余人次走进演播室,以城市主人公的姿态,探讨、协商、对话,共计产生了5000多条建设性意见,这些建议50%被政府部门采纳,直接间接推动影响了政府40多个公共政策的制定。

9年来,政府用机制,专家学者有学识,市民用热情在这张“圆桌”上建构“我们共同体”的城市共识,培养了城市理性和公共意识,有效推动了杭州城市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扁平化格局,形成了媒体动员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杭州模式。

同行点评孙智华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高级编辑《我们圆桌会》是国内电视媒体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该节目已经成为杭州城市重大公共问题相关方协商的新型参与平台,同时有效解决了社会参与公共理性引导不足的问题。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曾提出“公共空间”对于城市文明建构与传播的重要作用《我们圆桌会》正是在物理形态上构建了一个“意见场”,对于公共问题在公共空间,进行公共的交流与表达,通过在不同群体之间构建一个稳定、持久、平等、有序的互动机制,将社会信息流转导向良性运行的方向,即协商与沟通。

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将政府官员与民众对立起来的话语场,《我们圆桌会》彰显“平和”与“理性”的风格,不采用激烈辩论的形式,不以“问责”的尖锐方式制造针锋相对的现场效果,也不以暴露矛盾、解决问题为直接目标,而是致力于搭建平等参与、交流协商的平台,力求在多方讨论中取得共识。

在栏目的设计和传播手段创新方面,他们注重立体式报道模式,既有展示又有深度挖掘,既有感性认知又有理论提升的报道近几年还设立了“网络小圆桌”,通过网上通道征集话题收集民意节目录制时,以大屏弹幕及微视频连线的方式,观众可实时参与讨论,实现“大”“小”圆桌融合。

该栏目彰显“公共性”“平等性”“参与性”“监督性”及媒体的“宽广解释框架”,通过建设性质疑,有温度地协调利益、寻求共识《新闻纵横》【作者体会】吴喆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纵横栏目监制“新闻纵横,追问新闻。

早7点到9点,每天两小时,追问新闻答案”,这是新闻纵横栏目每天的开始语为了这档清早播出的新闻杂志类广播节目,编辑们要上从头天下午三点上班,一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节目播出结束才离开,掐指一算,一共18个小时,这个夜班长度可以说是新闻界独一无二的了。

很多漫长的夜晚,《新闻纵横》的编辑们不是陪伴家人,而是与同事们共同坚守,有的编辑已经在夜班十多年,大部分编辑的夜班工龄都在三年以上《新闻纵横》诞生于1994年,2009年改版为综合新闻节目,栏目聚焦昨日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直播此刻最新变化,看重舆论监督功能。

比如独家的调查报道、昨夜今晨最新的国际消息、重大突发事件、重要时政解读,都在节目里有所体现保证广播品质的同时,我们希望好的内容能触达更多人,让严肃新闻具有全媒体传播力因此,除了编辑稿件之外,我们也会和新媒体部门对接。

2018年上半年的统计显示,《新闻纵横》广播累计收听人次10.7亿,网络媒体的图文报道总阅读量2.2亿,总评论量553万比如“四问长生生物百白破疫苗旧案,25万支劣药今何在”的稿件重磅刷屏;“美朝领导人会晤地点选为新加坡”国内首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北斗都能突破,何况芯片?”的独家专访等等,这样优质的稿件在节目里时常能遇见。

每次下班,走出大楼,阳光打在脸上,都会一阵眩晕,这是夜班后不适的表现,但是我们知道,每次熬夜都有价值,因为,我们做的新闻有价值,我们传播的是“中国之声”专家点评聂书江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所副所长

《新闻纵横》是央广中国之声的品牌栏目,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社会美誉度从新闻生产的角度看,该栏目注重从节目地位和听众需求的交叉中寻找新闻选题作为中央媒体,每一期都能够把国家大政方针讲透彻、说明白,同时,也把话筒伸向普通老百姓,“追”“问”结合,拉近距离。

其次,该栏目充分运用多样的广播音响元素,通过现场音响和记者解说,既增强新闻真实性,又保持节目的粘性最后,该栏目运用立体式思维,多角度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引发听众思考,强化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体现了央媒的高度、深度和速度。

《纵横谈》【作者体会】吴宏爱 河北日报理论评论部坚持守正创新 发出评论强音《纵横谈》是河北日报重点时评专栏自创办以来,始终把握时代脉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央和省委的中心工作、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声,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党报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

回顾专栏成长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是做好新闻评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遵循在坚持守正创新中,《纵横谈》不断发出嘹亮的评论强音,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要在守正“守正”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始终坚守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保持党报评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举旗定向、发声定调,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在多元多样多变中立主导,努力当好宣传党的声音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

贵在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闻评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创新,主要是创新思路、内容和表达创新思路,主要是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变“寻找话题”为“设置议题”,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好舆论引导。

创新内容,主要是评论不局限于“一事一议”,而是胸怀大局,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全局;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问题解决创新表达,主要是不断改进文风,让表达更清新、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面对新闻事实反复思考、深入挖掘,力求在揭示事物本质上入木三分,在语言表达上深入浅出。

专家点评罗婷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辑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是舆论引导的有效利器26年来,河北日报《纵横谈》专栏以评论为“匕首”“投枪”,坚持重大主题及时发声、热点话题敢于发声、敏感问题善于发声,针砭时弊、澄清错误、解疑释惑、建言献策,做到了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党报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

从新近的几篇代表作看,不论是“用VR检验党性难逃形式主义之嫌”,还是“电视问政要有‘自己的威力’”,专栏贵在以中央精神为准绳判断对错、明辨是非,坚持辩证思维,抓住本质要害,注重以理服人,有深度、有高度、有锐度、有温度,有效掌握了舆论引导主动权,提升了报纸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一点,在众声喧哗、观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尤为可贵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19年第12期编辑  张维燕 zwyzwy2008@126.com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大众 新闻6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