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资讯网(商业视角下的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wufei123 发布于 2024-01-14 阅读(189)

  原标题:商业视角下的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傅育宁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医药是独具中国特色及优势的民族产业同时,中医药的振兴与发展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施“健康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密切相关。

  党和国家把中医药事业定位为“五种资源”——即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历史上,中医药持续创造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为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近些年来,在SARS、疟疾的防治中,中医药多次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防控救治,为打赢疫情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人口老龄化、民众意识的提升,健康产业的发展重心正由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这一转变,与中医药的优势十分契合中医药在“治未病中起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起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起核心作用”,将迎来发展的“新风口”。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痛点,如创新乏力、竞争地位弱势、产业生态有待优化等结合华润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观察和体验,我从中医教育传承、服务市场化及文化自信三个方面,谈谈对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首先,在教育传承方面,人才不足、传承遇到困境,制约着中医药发展主要体现在绝对数量不足,高端人才、名医名师更是稀缺全国大型中医诊所数量只有2000多家,著名医师的数量仅有约2000名,远远低于市场的需求。

而过往特色鲜明、临床疗效独特的中医药学术流派,近半处于断代或濒临断代的境地,后继乏人其主要原因,一是缺少中医特色的师承培养模式,目前的院校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中医大师二是中医传统中的隐性知识存在传承的困难、代际衰减,比如手法经验、力度和分寸感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标准化、规模化。

  解决人才不足和传承困境,一是要强化推广中医特色的师承培养模式,对不同阶段的医生进行阶梯式培养,以期培养更多中医名师例如,在北京、广州等知名中医院已经开展的几批高级研修班,聘请名老中医大师带教,对有十多年经验的中高级别的医生进行提升,通过全面梳理中医理论体系,使受训医师的诊治水平得到飞跃,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中医隐性知识管理,优化中医教育的传承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采集和解码中医隐性知识,并持续地学习、检验和进化,把中医智慧物化为数据信息,进而智能化,使之可呈现、可传递、可共享、可进化,构建出中医智慧医疗的新生态。

  其次,在服务市场化方面,中医药服务运营成本高、医技服务创收实力弱,制约着市场化发展以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某中医连锁诊所为例,它的运营数据展示出:一是营业收入来源单一,药品销售收入占比达55%,而医技服务项目少、创收实力弱,仅占14%。

二是诊所的运营对稀缺的名医高度依赖,仅名医挂号费就占营收的29%,可持续发展难度较大三是运营效率不高,配药等后台服务占成本支出的19%,需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中医药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可从两方面改善提升。

一是通过优化供应链,对标准项目集约化运营,比如,借鉴餐饮业“中央厨房”的概念,华润三九的“互联网+智能化中药煎配服务中心”,将后台中药煎配标准化,减少配药及医技人员的配置,不仅降低成本,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取药、用药体验。

二是需要对中医医疗服务进行重新定位在公立医院,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提供更多标准化服务,争取提升医保覆盖的比例;与此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特殊病种以及不同场景,挖掘适宜技术,发挥中医个性化、定制化的优势。

例如:“头五针法治疗失眠症技术”和“灸类疼痛综合技术”,能对失眠人群、疼痛人群提供定制化服务等,应积极争取商业保险付费,提升盈利能力  第三,在文化自信方面,社会上存在一些对中医不信任、甚至质疑的声音,中医药似乎显得可有可无。

究其原因,既有对多年传承有效的中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也有简单、粗暴地用现代科学的尺子,来衡量中华民族原创性的中医  对于文化自信的缺乏,应关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打造从小亲近中医的环境,培养对中医文化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比如有些省市的中小学课本,增加了中医药知识,从娃娃抓起,营造良好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又如,广东人煲汤饮食有加中药材的传统,将中医药有效融入生活二是与时俱进,通过商业方式打造中医时尚、健康的“国潮”新形象,吸引年轻人。

例如华润三九与拉面说推出虫草花鸡汤养生拉面、东阿阿胶与太平洋咖啡推出阿胶咖啡、北京同仁堂推出草本饮品,这类顺应“朋克养生”需求的大胆创新,使年轻人愿意接触、尝试和消费中医药三是发挥中医优势,在点上取得认知突破,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运用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阐述和验证中医疗效;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阐述现代医学的空白或盲区;更重要的是,集中中医药科研力量在生命科学领域实现新突破,为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作者傅育宁为全国政协常委、华润集团原董事长。

本文系作者根据在10月16日“首届中医书院发展论坛【中国北京·2021】”上的演讲修改而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李墨轩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宝骏汽车 新闻38383